家有7歲頑童,自兩歲起,他的職業(yè)理想從開垃圾車、懲惡揚善的警察,到幽默風趣的漫畫作家,不斷變動。不過實在遺憾,和父母輩小時候的志向不同,科學家這樣的人生目標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他的視野。
這個答案似乎和最近的一次調查暗合。前不久,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5年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結果顯示,美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yè)從業(yè)的學生比例”為38%,中國只有16.8%,還不及OECD國家的平均值。
理想是人前進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標。人生發(fā)展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職業(yè)理想來確立,并最終實現的。一個人的職業(yè)選擇一般有幾個影響因素:自身興趣愛好、社會引導和社會評價。興趣愛好每個人差異很大,可社會引導和社會評價卻值得分析。
筆者問小兒不想當科學家的緣由,答曰:“科學家不酷!贝_實,在我們的認知中,科學家嚴謹有余而活潑不足。毫無疑問,嚴謹是科研所必須的,卻不是科學家唯一可示人的形象。去年,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開通了個人微博,短短半個月粉絲數量突破了350萬。事實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擁有數量巨大的粉絲,不光因為他對廣義相對論的貢獻,還來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國熱門電視劇《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電子發(fā)聲器與英國的搖滾樂團錄制歌曲。寫得了論文,做得了網紅,酷勁十足,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學家的魅力。
整日埋頭于試驗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們的宣傳中,仿佛科學家不歷經坎坷,他們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實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科學家形象更能凸顯人生的高度和厚度?茖W對于孩子們的吸引力,除了科學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學家來具體化和人格化的。
對青年人來說,收入和地位等現實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職業(yè)理想的選擇?茖W家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業(yè)家也是當下的現實。在改革開放初期,曾出現過“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社會景觀,而現在科學家埋頭工作一輩子不如影視明星拍一部電視劇片酬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F在,我國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主席親自頒發(fā),正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效應。我們應以此反撥社會潮流,讓科技人員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